【南方都市报】助力肺癌早筛 这个多学科团队一条龙服务患者获国际大奖

2020-12-03
    肺癌早期筛查意识提升,肺结节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现在肺结节的发现率已经到达了50~55%,而进行CT检查的筛查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


    2019年,中山一院成立了由呼吸科、体检中心、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肿瘤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组成的MDT团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开展团队合作,从体检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到呼吸科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以及疑似病例的穿刺活检、肺癌患者的胸外科手术或肿瘤科放化疗治疗干预,进行全过程多学科的管理。
    日前,该项目在与140多个国家的180个综合临床医疗团队项目的竞争、角逐中胜出。荣获2020年度全球“UNIVANTS卓越医疗奖”。


   肺结节发现率超六成 早查也要早干预


    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5月25日,共有16,431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其中男性有7100人,女性有9331人。在胸部CT的筛查之后,男性中有67.61%是有肺结节,女性中有72.92%,有肺结节。在一万六千多名被检查人员,肺结节发现率都超过65%,“所以我想这个数字也告诉我们,发现肺结节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肺结节里面90%是良性的,所以我们要把10%的恶性肺结节病人,从这样的一个在体格检查人群里面去把他找出来,进行早期的一些干预,我们对早期肺癌进行早期干预,那么病人的长期生存机会就有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燕斌教授说。



   体检人员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时,已然走入了“一条龙”服务。从体检环节发现肺结节开始,到后续的风险评估,各个科室介入诊治,或进行跟踪、干预、手术治疗等等环节,都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各个相关学科参与诊治。在进行风险评估环节中,相较以往只采用影像分析以外,还综合病人本人及病人家族的病史,综合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来源。体检中心莫穗林主任:“我们是很主动的几个学科就开始追下去,因为我们很清楚病人他不一定很清楚地知道该多长时间复查,这样可以避免了患者自己跑到各个科室”。检验医学科刘敏主任表示,此次得出的数据模型,是符合国人的数据模型,是中国人的模型。


    绿豆大小的肺结节 在MDT团队诊断下精准切除


    通过实施多学科的合作诊治,8毫米黄豆大小的肺结节、6毫米绿豆大小的肺结节,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炎症,均被胸外科主任罗红鹤精准切除,他说,根据放射科介入科的定位,他才能以最小的创伤,最大程度保护病人的肺部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保存病人的今后的生活质量。放射介入科向贤宏教授也表示,采用多学科的合作诊治也避免了由于个人的认识的偏差所造成的一些误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结各个学科优势,形成链条式服务,让病人在短时间内得到解答,如肺结节的性质、如何治疗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病人在外在联系当中的信息不对称,周期长,主观体验差,耽误病情的问题。数据显示,MDT团队减少了27%的患者进行有创穿刺、提高24.1%的术前诊断准确率、缩短36%患者的治疗时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燕斌教授表示“在我们申报的材料里,过去需30天完成检查,现在已经缩短到平均12天,可能有些病人检测的时间更快了”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萧嘉佳
通讯员:彭福祥  潘曼琪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1203386550.html?layer=2&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HMDEiRdWD-V-oNSahElYB4&wxsalt=ea33a1

日期:2020-12-03